世界速读: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远没有结束

来源:扬子晚报时间:2022-07-04 08:41:20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这样说。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奖项、荣誉,屠呦呦从未刻意追求;对采访、活动,她都是能避则避,“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年过九旬的屠呦呦心心念念的,还是青蒿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经曲折 艰难寻药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祖国捧回的一件礼物。

1969年1月,屠呦呦了解到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它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抗疟药的研发,就是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效果并不理想。

只好再努力。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了课题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屠呦呦报告该结果后,“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就必须到海南临床,看一看效果到底如何。

上临床就必须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当时,药厂停了,课题组土法上马,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屠呦呦整天泡在实验室,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有了提取物后,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又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认为,只有确证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

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在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随后,屠呦呦亲自携药,去往海南昌江疟区救人。

结果显示,该药品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效果。再之后,屠呦呦课题组的组员分离出了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再后来,青蒿素从实验室走向制药厂……

屠呦呦说,发现青蒿素,是一个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对青蒿素的研究远没有结束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和其他获奖科学家在瑞典和媒体进行了交流。

在场的记者回忆,屠呦呦回答问题时,多次提到“工作尚未完成”。她关心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关心青蒿素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时,屠呦呦也指出,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

屠呦呦常常问这三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没有消除疟疾?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做好传承创新,防控新的传染病?屠呦呦也知道,对青蒿素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升级,她希望能诞生更多的新药。“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祝愿他们超越我们,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屠呦呦担任主任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围绕青蒿素的深化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团队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围绕临床重大问题攻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重要的、基础的生命科学问题,打破思维禁锢,借助新兴的技术,为原始理论创新和创新药的研发打好坚实的基础。

此前,屠呦呦将部分奖金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激励他们产生更多发现和创新。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但青蒿素的研发历程显示,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也是一种驱动力。屠呦呦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也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张盖伦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世界速读: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远没有结束

世界速读: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远没有结束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更多

2022-07-04 08:41:20
世界热消息:我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一周年

世界热消息:我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一周年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这是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这外边太漂亮了”“自由飞一会儿吧”……重温难更多

2022-07-04 09:04:05
世界最资讯丨刺激头发生长新信号分子“现身”

世界最资讯丨刺激头发生长新信号分子“现身”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确定了毛乳头细胞促进毛发新生的精确机制,发现名为SCUBE3的信号分子能有效刺激头发生长,有望为人们常见的脱发更多

2022-07-04 09:01:37
世界报道:60岁开始也不迟!研究称,7件事有助延年益寿

世界报道:60岁开始也不迟!研究称,7件事有助延年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6月24日刊登文章,题为《新60岁:改变生活习惯,拥抱健康长寿》。文章称,研究表明,即使在晚年转而采用更健康更多

2022-07-04 08:58:49
天天热点!江西南昌发现新石器时代“流星锤”

天天热点!江西南昌发现新石器时代“流星锤”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民谌祖华在南昌市安义县境内的潦河(长江流域鄱阳湖支流修水的支流)流域捡到不少疑似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其中一块直径9厘米更多

2022-07-04 05:54:07
今日热闻!《自然》杂志总编辑:科研合作不应受政治干扰

今日热闻!《自然》杂志总编辑:科研合作不应受政

英国《自然》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支持科学,科研合作不应受政治干扰。更多

2022-07-04 05:43:35
每日速读!“年度最小太阳”明天现身!为啥天气并不凉爽?

每日速读!“年度最小太阳”明天现身!为啥天气并

4日15时11分,地球到达轨道远日点,这时人们将看到一轮“年度最小太阳”。为什么太阳时“大”时“小”?为啥太阳远了,天气反而炎热?中科院天更多

2022-07-04 05:55:46
世界热头条丨日本发现境内最古老动物化石 距今约1.3亿年

世界热头条丨日本发现境内最古老动物化石 距今约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德岛县博物馆2日宣布,德岛县胜浦村附近新发现了大型草食性动物禽龙的化石。当地曾多次出土白垩纪前期的恐龙化石更多

2022-07-04 06:03:58
+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精彩放送

    热门精选
中国加湿器零售规模21.9亿 纯净型加湿器表现强势
    1月27日,奥维云网(AVC)线上推总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加湿器零售...
全球PC出货量增长14.8%至3.488亿台 创近10年来新高
    1月13日,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PC出货量...
获得品牌和用户认可 结构升级中尺寸领域成“香饽饽”
    近日,TCL科技在股东大会上指出,中尺寸面板成为未来2年至3年业绩...
乘着“元宇宙”东风 硅基OLED加快产业化和产品化进程
    今年以来,元宇宙概念持续升温,被视为元宇宙入口的AR VR设备也...
赋能实体经济 “新IT”数字基座助推各行业智能化变革
    ‘新IT’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生产力最核心的生产工具。在...
遗产联系人可访问账户 “数字遗产”继承之外还需考虑信息保护
    12月15日起,苹果用户陆续接收到iOS15 2的更新推送,其中一项新...
    最新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