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动态:最新研究: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来源:扬子晚报时间:2022-07-01 09:45:30


(资料图)

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它有许多“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在这些绝技中,大熊猫额外的“拇指”可以说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除了大多数哺乳动物前肢上正常的五个手指外,大熊猫还有一个强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桡侧籽骨,充当第六个手指,形成可以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同行合作,在国际刊物《科学报告》发表了始熊猫第六指,即“伪拇指”演化的论文。始熊猫关键的伪拇指和臼齿化石,来自2015年邓涛、吉学平领导的古脊椎所、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市政府联合组织的水塘坝晚中新世遗址科学发掘。研究结果显示,始熊猫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已经形成对握的“拇指”功能。然而,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熊猫的“拇指”没有进一步增大,因为其在抓握竹子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跖行式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简陋的“拇指”表明,大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至少在距今700—600万年前就起源了。

△云南昭通水塘坝始熊猫生态复原右侧个体显示伪拇指抓握功能,左侧个体显示步行姿态

尽管大熊猫的伪拇指非常有名,但它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而扁的结构,曾让早期的解剖学家迷惑不解。要搞清楚伪拇指的来龙去脉,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但之前的最早记录仅发现于贵州双河洞约10.2~4.9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沉积物中。如果抓握竹子是这一特征的主要功能,由于哺乳动物的籽骨在发育中很容易伸长,那为什么大熊猫没有演化出一个更细长的桡侧籽骨,一种更像真正的对握型拇指的籽骨,以便更有效地抓握竹子?之前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因为在早于晚更新世的始熊猫-大熊猫谱系中缺乏相关的化石证据。该项成果发布了云南昭通盆地晚中新世水塘坝地点的新发现,依据始熊猫已知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其伪拇指显示出中间形态,首次记录了熊猫取食竹子演化的可能时间和步骤。在食肉动物中,熊科动物的臼齿最为复杂,因为它们还要咀嚼大量非肉类食物。而在熊科动物中,熊猫的牙齿模式最为精细,褶皱出许多非常明显的齿尖,在强健的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协助下,有利于嚼碎坚硬的竹子。始熊猫的牙齿形态已经达到了现代大熊猫的复杂程度,甚至更复杂。始熊猫是否已经开始吃竹子?能帮助抓握竹竿的伪拇指是另一个关键证据。

△大熊猫(A, C)和始熊猫(B, D)伪拇指的解剖结构

大熊猫的抓握与人类的抓握有根本不同,其桡侧籽骨通过固定关节与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了一个功能复合体,与其他掌骨联动,而不能够像人类拇指那样独立于其他手指运动。这种被动的抓握系统远不如人类的主动抓握系统有效,但它足够为大熊猫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能力。此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即使桡侧籽骨最初仅略微增大,也能形成简单但有用的抓握功能,适度防止竹子从手指上滑落。

△大熊猫(B, D, E)与原始熊类(A)和人类(C)手部的对比

更长的手指肯定会增强抓握竹竿的能力,那为什么熊猫的伪拇指没有进一步拉长呢?研究认为,桡侧籽骨没有进一步延伸,是伪拇指兼顾抓握竹竿和承担体重之间的功能调和。与犬科、猫科和鬣狗等奔跑型食肉动物的趾行式不同,肥胖的熊科动物都是跖行式,即走路时以前、后脚掌接触地面。强烈伸长的桡侧籽骨更有利于抓握竹子,但不可避免地与长距离行走产生冲突,从而损害伪拇指的双重功能——内表面用于抓取和外表面用于承重。任何桡侧籽骨的进一步增大都会导致更显著地突出于掌面,从而对行走产生干扰,通俗地说,就是会硌脚。因此,现生大熊猫通过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成钩状来均衡功能间的相互冲突。在现存的熊科动物中,只有大熊猫有一个大的肉质垫来缓冲桡侧籽骨,表明这种骨骼的承重功能很重要。

△大熊猫抓握和咀嚼竹子

熊猫从广泛的杂食性过渡到一心一意吃竹子,按理说需要在解剖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基础上进行多重改变。然而,即使经过至少600万年专注于吃竹子的历史,这些转变仍然有限,主要集中在取食技能上,而大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配置。中新世晚期以后,熊猫家族的伪拇指没有进一步伸长的事实表明,它们已获得足够的抓握力来对付竹子。也就是说,足够抓紧一根竹竿或一把竹子,同时还要撑着肥胖的身体行走,伪拇指不长不短正合适。

关键词: 食肉动物 哺乳动物 那为什么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世界动态:最新研究: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世界动态:最新研究: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

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它有许多“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在这些绝技中,大熊猫额外的“拇指”可以说是最著更多

2022-07-01 09:45:30
环球热讯:瑞士科学家研制出环保塑料

环球热讯:瑞士科学家研制出环保塑料

参考消息网6月30日报道据埃菲社6月27日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团队研制出一种特性类似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新型塑更多

2022-07-01 08:48:26
每日热闻!7月14日凌晨将迎年度最大满月

每日热闻!7月14日凌晨将迎年度最大满月

年度最大满月将在7月14日凌晨亮相。北京天文馆专家表示,对普通人来说,最大满月与平时满月的差异用肉眼很难察觉,但是如果将相机连接到长焦镜更多

2022-07-01 05:52:22
世界微动态丨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可达25%

世界微动态丨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可达25%

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25%2022年06月30日07:28来源:科技日报[手机看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本稿]  科技日报北京6月29日电(记者刘霞更多

2022-07-01 05:44:07
天天看点:太空授课 播种梦想

天天看点:太空授课 播种梦想

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始终与科普教育紧密相连,“天宫课堂”更是成为传播太空知识、播种航天梦想的重要平台。更多

2022-07-01 05:53:20
每日焦点!厉害!为兵马俑“扫脸” 西北大学再添考古神器!

每日焦点!厉害!为兵马俑“扫脸” 西北大学再添

陕西的考古成绩单在全国一直十分亮眼。更多

2022-07-01 05:41:44
每日视点!“小行星”和“行星”一字之差有何不同?

每日视点!“小行星”和“行星”一字之差有何不同

浩瀚苍穹,太阳系是个大家庭,除了我们最熟知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仰望宇宙,我们头顶还有大量微米级尺寸的宇宙尘埃,以及我们经常在更多

2022-07-01 05:57:31
环球新消息丨“表里不一”的地球: 内核自转速率竟快于地表

环球新消息丨“表里不一”的地球: 内核自转速率

是什么导致了地球内核的差速旋转?专家指出,在外部力矩作用下,地球内核会相对于地幔转动,使得内核自转与地球的自转速率不一样。这个外力可更多

2022-06-30 09:47:50
+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精彩放送

    热门精选
中国加湿器零售规模21.9亿 纯净型加湿器表现强势
    1月27日,奥维云网(AVC)线上推总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加湿器零售...
全球PC出货量增长14.8%至3.488亿台 创近10年来新高
    1月13日,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PC出货量...
获得品牌和用户认可 结构升级中尺寸领域成“香饽饽”
    近日,TCL科技在股东大会上指出,中尺寸面板成为未来2年至3年业绩...
乘着“元宇宙”东风 硅基OLED加快产业化和产品化进程
    今年以来,元宇宙概念持续升温,被视为元宇宙入口的AR VR设备也...
赋能实体经济 “新IT”数字基座助推各行业智能化变革
    ‘新IT’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生产力最核心的生产工具。在...
遗产联系人可访问账户 “数字遗产”继承之外还需考虑信息保护
    12月15日起,苹果用户陆续接收到iOS15 2的更新推送,其中一项新...
    最新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