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已批准14个国家27份国际观测申请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FAST运行及开放共享情况。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北京1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2021年3月底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以来,已批准中国以外的14个国家的27份国际观测申请。
北京时间1月6日凌晨,“中国天眼”又一重磅天文学研究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上线发表。中科院1月5日在北京举行2022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大国重器“中国天眼”高质量开放运行及系列重要科研进展,并透露了国际观测申请情况。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介绍说,“中国天眼”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近两年来,该台全力组织开展“中国天眼”高质量开放运行,第一时间成立科学委员会、时间分配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统筹规划科学方向、遴选重大项目、制定数据开放政策、分配观测时间等,征集遴选出“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银道面脉冲星巡天”“M31中性氢成像与脉冲星搜寻”“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等五个优先重大项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彰显出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界携手合作的理念。此次征集收到来自不同国家共7216小时的观测申请,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观测申请获得批准,并于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
资料图: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FAST)。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科院副院长周琪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天眼”运行更加稳定,效率在进一步提升,快速射电暴、脉冲星、中性氢宇宙等科研成果不断地涌现。这一系列的工作和成果表明,“中国天眼”已经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已经进入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新阶段。
据了解,“中国天眼”是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建设、调试、运行和管理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迄今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也成为自运行以来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天文设备。
目前,“中国天眼”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为其科学产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基于超高灵敏度的明显优势,“中国天眼”未来将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与低频引力波探测等方向,产出深化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科学成果。
相关阅读
-
01-06
-
01-06
-
01-06
-
01-06
-
01-05
-
01-05
推荐阅读
-
-
市场监管总局:1至5月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1345
制图:李楠桦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李楠桦)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10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京举办反不正当竞争论坛,论坛发布了《2020年更多
2021-06-11 10:57:13
-
-
文旅部加强市场整治 严查“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
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刘佳)为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执法,为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文化和旅游部持续加强旅游市场整治,更多
2021-06-11 10:57:12
科技热图
热门标签
精彩放送
-
01-06
-
01-06
-
01-06
-
01-06
-
01-06
-
01-06
-
01-06
-
01-06
-
01-05
-
01-05
-
01-05
-
今日必看
-
精彩话题
-
最新见闻
- 中国天眼已批准14个国家27份国际观测申请
- 刷新世界纪录!太赫兹实时传输净速率超100Gbps
- 中国移动后续会否破发?风险或将小于中国电信
- 第三届MLBB全球冠军赛成为备受全球电竞圈瞩目的焦点
- 《原神》新角色云堇登场 中国元素成为“游戏出海”重要“基因”
- 以发行文件为准 财政部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国债发行计划
- 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智能光伏产品供应能力增强
- “十四五”期间 天津的智慧生活将会如何发展?
- 《老头环》发布新动图:忠诚之狼仰天长啸
- 白金工作室《巴比伦陷落》进厂压盘 开发完成、静待发售
- 以色列研究显示第二剂加强针增加约5倍新冠抗体
- 三峡集团“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育规模创纪录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约500颗
- 微信支付回应收款码新规:目前正常使用、日后有调整另行通知
- 《极限竞速:地平线》工作室总监离职 曾参与制作5款《极限竞速:地平线》游戏
- 《永劫无间》1月6日更新公告 李小龙联动迦南皮肤明日上线
- 开心麻花《超能一家人》宣布撤档:后期工作量巨大
- 曝印度PS5销量是XSX|S的10倍:索尼营销力度大所致
- 黑莓手机服务系统正式停运
- 法国发现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毒株“I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