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业”
2021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进入6月,距毕业生离校近在咫尺,然而,在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不少辅导员催促毕业生尽快找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生非常淡定从容地加入晃晃荡荡的“慢就业”行列。
其实,“慢就业”在过去也不是没有。15年前,笔者正上大四,学院在最后一个学期为毕业生专门组织了就业指导讲座。主讲者是学校的就业办主任,他殷切地告诫毕业生们,就业形势严峻,大家都要抓紧时间,别在学校里“晃荡”了。可这种苦口婆心的劝告似乎起不到多大作用,很多学生依旧该干什么干什么。
在当下舆论的定义中,“慢就业”与“正常就业”似乎成了相互对立的名词,在一些成熟的职业人眼里,年轻人晃晃荡荡,不赶快就业,总会有点“游手好闲”“不干正事”的感觉。只不过,在大学生“就业难”又赶上疫情的时代,舆论对“慢就业”也多了一些相对宽容的空间。
从学校来看,就业部门需要统计“就业率”,有考核要求,学校从大四第一学期就打响了“就业战”,及时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第二学期从3月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统计、上报就业情况,学校巴不得每个学生都能“快就业”。
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多人不着急找工作各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不得不选择“慢就业”;有的是找不到相对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是对考研、考碗、考编等抱有一种“执念”,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即使已经离校了,也不愿意将就着找份工作,准备继续二战、三战;还有些毕业生或是畏惧用人单位996压抑的工作方式,或是为了逃避单位复杂的人事关系,宁愿多晃荡些日子,也不愿意过早加入“上班族”大军。
于每个个体而言,快与慢似乎并不能成为衡量就业好坏与成败的绝对标准。按照职业发展过程来看,毕业后的三到五年时间,都是毕业生与这个社会磨合的过渡期、动荡期。一些年轻人对待工作的看法,需要一个成长、转变、成熟的过程,还有的年轻人需要在“慢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认识自己,着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个社会。
何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不会一蹴而就。记得笔者在研究生毕业时,相较于其他同学而言,和用人单位签约算是较早的,但工作不到一年,因为不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不得不选择辞职,又加入择业大军。很多时候,合适不是靠主观上的感觉可以准确判断的,而是靠实践总结出来的。毕竟,每份工作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每家单位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考核标准,只有进入工作环境中,在岗位上历练实践一段时间后,才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
再者,选择一份工作,最终都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在刚毕业时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往往只会看到工作的某一个方面,要么图稳定,要么看薪资高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有的工作需要经常加班,有的需要经常出差,有的考核压力太大……还有一些因素是之前择业时都没想过的,只有通过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表面上看,年轻人刚毕业,还没有买房买车的贷款压力,大都处在“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状态,还有人因为有家长的接济,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紧迫感,晃晃荡荡地“慢就业”似乎对个体影响并不大。
但是,“慢就业”并不等于不就业,很多工作都会有年龄的限制,一般35岁就是一道坎儿,而通过“试错”找到适合的工作,也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的,每个人的青春毕竟有限,允许年轻人“晃荡”的时间也不会很长,频繁地跳槽往往意味着总是从头再来,并不能在一个行业、一份职业中积累深度的成长经验,也会给用人单位一种浅尝辄止、不够踏实的感觉。
这个社会选择一直“啃老”的人是少数,这类人往往也要经受世俗目光的另眼相看,多数人终归要锚定一份工作,不仅为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慢就业”看上去很美,但每个人迟早要面对社会现实,不如找个时间认认真真地审视自己,适时地为“晃晃荡荡的青春”承担起一份责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相关阅读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热门标签
精彩放送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06-11
-
今日必看
-
精彩话题
-
最新见闻
- 今年通过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港生增加近两成
- GoGBA一站式平台启动 助力港企开拓大湾区商机
- 8省市新高考落地:志愿怎么填
- 公司面临破产清算员工导演虚假讨薪案
- 林郑月娥:粤港澳大湾区是港商开拓内销市场最佳切入点
- 别过度沉溺看上去很美的“慢就业”
- 香港连续三天本地零确诊 青少年可预约接种疫苗
- 广州一项调查揭示:大城市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结婚
- 做三孩妈妈,你准备好了吗
- 花几万元咨询填志愿 能换来更好的人生吗
- 教育评价要回归“育人”本位
- 澳门申报三个项目成功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 香港特区政府强烈反对欧盟干预香港选举事务
- 香港与新加坡拟于7月初研究“航空旅游气泡”目标启航日期
- 网购抽大奖,5个月上万人上当
- 探寻青年创新的奥秘 德国有哪些经验?
- 法国宣布将结束在非洲萨赫勒地区的“新月形沙丘”行动
- 我国实现核级萃淋树脂的全国产化与工业化量产
- 香港和内地海关联合行动侦破香港历来最大宗快艇走私案
- 北京4.5万考生结束高考
- 粤港澳联合监测显示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逾80组广东绘画代表作亮相香港艺术馆
- 深圳坪山法院判令男方支付未成年子女婚内抚养费
- 外交部驻港公署敦促英方放弃殖民旧梦,停止干预香港事务
- 巴勒斯坦政府官员感谢中国对巴方的一贯支持
- 国家税务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开展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税法大课
- 乡村因路而美 “四好农村路”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 中企承建的尼日利亚拉伊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 欧盟宣布计划向西巴尔干地区投资300亿欧元
- 网络平台也应推出“老年人模式”
- 模型定义卫星服务“一带一路”遥感应用
- 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埃塞俄比亚贫困儿童发放“粮食包”
- 直播带货引发商标权纠纷 抖音运营商被诉共同担责
- 数据安全法:护航数据安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 京沪高铁将开行66列时速350公里复兴号
- 换电模式能否跃升市场主流
- 股市研报乱象当休
- 破解“猪周期”的重要之举
- 警惕“赚钱App”成老年人数字陷阱
- “华龙一号”: 打响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
- 快准实 风云四号b星升级气象服务
- 多平台现大量“高仿”基金经理人账号
- 用新技术让舞台艺术表现方式更丰富(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
- 以诗情滋养心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 多元化公共服务 提升乡村生活吸引力
- 德国呼吁更多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
- 中斯企业携手共建斯里兰卡能源中心
- 老挝政府批准中企万象—巴色高速公路路线方案
- 庆祝建党百年戏剧晚会在京举行
- 夏粮收购开局平稳
- 打造简易的在线市场(互联网大咖秀)
- 你打卡过“网红餐厅”吗?(网上中国)
-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望海楼·人间正道的魅力
- 严查酒驾醉驾:公安部交管局启动夏季夜查整治行动
- 国际劳工组织:全球童工人数20年来首现反弹
- 我驻东盟大使:中国东盟合作成为亚太区域中最成功、最具
- 铁矿透水事故13人被困 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赶赴山西代县
- 南非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近90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