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增长进口量飙涨 今年玉米为什么这么“疯狂”?

来源:第一财经时间:2021-12-10 08:48:52

作为中国三大传统主粮之一的玉米,自从2012年超过稻谷晋升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后,产量持续增加,带动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丰产。

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玉米产量达到5451亿斤,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增长4.6%。同时,玉米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9.91%,玉米增产量占全年粮食增产量的89.1%。

玉米的“疯狂”,不但体现在产量增长,还体现在进口量飙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玉米进口量2623万吨(524.6亿斤),同比增长236.4%。

此外,2021年1月,玉米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今年整体价格也高于往年。

中国并非玉米的原产地,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而且同时出现了“两高”:高产量、高进口量。这“两高”看似独立事件,却彼此有着密切关系。

玉米高产量与高进口量并存

2004年至今,中国粮食总产量出现“十八连丰”。

2003年,由于播种面积减少4.3%和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等原因,粮食总产量4306.5亿公斤,比上年减少264亿公斤,减产约5.8%。

粮食减产引起中央高度关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工作,至2021年,连续18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中国粮食总产量也因此出现“十八连丰”。

2004年,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9390亿斤,同比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至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同比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意味着,经过连续18年的增产,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45.4%的增长。

在中国,粮食按品种分为谷物、大豆、薯类三种。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三类。而这三大谷物中的稻谷、小麦,又被称为“口粮”。一直以来,作为口粮的稻谷,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然而,到了2012年,玉米总产量达到4162.4亿斤,超过稻谷76.6亿斤,正式晋升头号粮食作物品种。

虽然玉米位居主粮之列,但有着“饲料之王”称号的玉米,是最主要的饲用谷物,多用于饲料生产和工业深加工。玉米与豆粕同为重要饲料原料,随着国内畜牧业、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玉米、大豆需求量逐渐上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玉米增产的背后是中国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肉蛋奶等农副产品需求增加,饲料粮需求随之增加,这就要求生产更多的玉米来满足饲料需求。而中国居民主食消费日趋下降,主要用作主食的口粮生产也会趋于稳定,并非越多越好。

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存在价差,在国内玉米产量增加的背景下,进口量也出现了显著增长。这需要提到,20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第143个成员。今年10月,在中国入世二十周年农业发展高层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提出,入世以来,中国农业贸易发展呈现的格局包括“大进大出”等五大特征。

“大进大出”体现在中国粮食进口的激增。11月4日,在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国际海运平行论坛上,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吕军指出,过去20年我国粮食进口从占全球份额的5%提高至22%,特别是大豆的进口增长至1亿吨,占全球贸易的60%。未来5~10年,大豆和谷物进口量仍然将保持稳定增长。

2010年,是玉米进口的一个关键节点。2001年入世后,中国一直保持玉米净出口态势。至2010年,中国首次转变为净进口国。这是因为2009年粮食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产量大幅下降。

于是,为满足加工业对玉米日益增长的需求,玉米出口量迅速下降,从12.9万吨锐减到4万吨。进口量大幅增加,从2009年的8.5万吨上升至2010年的157.3万吨,增长1750.6%。

随后,2011~2015年,受国内外价差拉大的刺激,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快速增长。2016年至今,玉米进口维持较高水平。

到了2020年,玉米进口量达到1130万吨,同比翻了一番多,并首次超过720万吨的年度进口关税配额,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前十个月的玉米进口量,就已接近2021年我国玉米全年产量的10%。

尽管对外依存度并不高,进口量的激增,仍然会让外界不自觉地产生“玉米将会步大豆后尘”的联想。

对此,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王士海对第一财经称,水稻、小麦是口粮,玉米是饲料粮,在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口粮、放松饲料粮是最理性的选择。

玉米市场化收购与口粮托市收购

在玉米进口过程中,2016年,又是一个关键节点。

这一年,中国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实行“价补分离、市场定价”机制,进口玉米成本优势基本丧失,进口量开始下降。到了2018年,玉米面积及产量经过连续三年调减,再加上去库存效果明显,供求关系逐步趋紧,进口量开始增加。

国家出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执行时间在2008年下半年,执行地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该政策执行之初,对稳定市场、保护农民收益和种粮积极性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由于国内玉米出现阶段性过剩,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进口量逐渐增加,玉米库存高企,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于是,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至于口粮(水稻、小麦),中国仍然执行托市收购政策。2021年,国家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1.22元、1.28元和1.30元。同时,国家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斤1.13元。

虽然同为主粮,但口粮(水稻、小麦)与玉米执行的政策却不同。对于这一情况,蔡海龙解释称,这与二者定位不同有关。一方面,口粮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最核心的品种。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另一方面,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饲料和深加工,产业链比较长,价格干预往往会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扭曲,因此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改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方式支持玉米生产。

王士海也表示,口粮供给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持口粮自给是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底线。执行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彰显中央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维护口粮独立自主的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从2016年至今,玉米执行新机制五年来,玉米价格除了最开始出现下行外,大部分时间处于上行态势,甚至高于临储收购时候的最高价。

在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饲料需求快速增加,玉米价格上涨明显,特别是2020年以来,临储玉米库存告罄,玉米价格更是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到了2021年,虽然价格有所调整,但依然不遑多让,保持在历史高位。

蔡海龙称,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是玉米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2016年以来,一方面通过调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另一方面通过增强玉米消费能力,消化过量库存。这样一减一增,玉米供求形势从结构性过剩转向当前的产不足需。2020年以来,随着生猪产能恢复,玉米产需缺口凸显,加之缺少库存抛售对市场的补充,玉米价格开始明显上涨。

在玉米价格上涨的推动因素中,国际市场行情的带动也不容忽视。王士海提到,受不利天气的影响,国际玉米价格在过去两年出现大幅上涨,一度达到最近八年来的新高。作为进口主力产品,玉米的国内行情不可能不受国际价格的影响。

他表示,随着国民消费水平提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的蛋白质食品占比会不断提高,养殖业和饲料产业会同步发展,粮食自然会更多地向饲料粮倾斜。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中国正处于这种转变过程之中。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本身就是这种转变的一个具体表现。不过,粮食作为百家之基,价格不是越高越好,粮食政策的目标是要保持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的平衡,在保持生产者生产动力的同时,尽量为整个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小麦和稻米价格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本身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如果取消了价格支持政策,稻谷和小麦生产极有可能出现类似于21世纪初的生产反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农业的长期发展。(邵海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产量增长进口量飙涨 今年玉米为什么这么“疯狂”?

产量增长进口量飙涨 今年玉米为什么这么“疯狂”

作为中国三大传统主粮之一的玉米,自从2012年超过稻谷晋升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后,产量持续增加,带动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丰产。12月6日,国更多

2021-12-10 08:48:52
重庆澳门周商机多、收获大 有利精准促进商贸往来

重庆澳门周商机多、收获大 有利精准促进商贸往来

12月6日晚,重庆澳门周活动圆满落下帷幕。5天时间里,24家澳门企业以展销方式参与路展活动;70家渝澳企业参加渝澳、葡语国家会展商贸及投资更多

2021-12-09 16:35:19
“懒人福利”撬动市场 进入预制菜赛道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懒人福利”撬动市场 进入预制菜赛道的企业数量

懒人福利撬动市场干锅肥肠、筋头巴脑炖萝卜、孜然羊肉、花椒猪肚鸡……这不是在餐厅报菜名,而是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展示的各种预制菜产更多

2021-12-09 16:22:56
11月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0.4% 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

11月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0.4% 耐用消费品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2021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2 9%,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7 4%,环比上涨1 0%。1更多

2021-12-09 11:36:42
延缓缴纳税费实施首月 安徽累计为相关企业办理延缓缴纳税费15.1亿元

延缓缴纳税费实施首月 安徽累计为相关企业办理延

11月份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政策实施首月。记者从省税务局了解到,安徽省累计为相关企业办理延缓缴纳税费15 1更多

2021-12-08 16:49:47
爆款基金“好发不好做” 近20只爆款基金成立至今的收益为负

爆款基金“好发不好做” 近20只爆款基金成立至今

去年以来,基金新发市场一派火爆景象,百亿爆款基金频出,千亿资金抢购单只产品也屡见不鲜。就在本月,又出现了一只爆款日光基,有效认购申更多

2021-12-08 13:59:15
多家保险公司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多家保险公司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

富邦财险、信泰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近日公告称,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多家公司暂停互联网保更多

2021-12-07 10:06:21
首批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正式发售 持试点城市身份证的投资者可买

首批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正式发售 持试点城市身份证

昨日,首批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个试点城市正式发售,持有当地身份证的个人投资者可通过线下或线上途径购买。据北京更多

2021-12-07 10:02:30
+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精彩放送

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可穿戴设备设计有待改进 适老才是主要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主打健康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慢慢...
为观众获取内容设置重重障碍的彩电还有什么回天之力?
    上半年,彩电产品整体调价上涨,彩电企业迎来利润转机,面板企业...
呈现出比较强的用户粘性 “两净”产品仍旧大有可为
    突袭而至的新冠疫情,让不少具有清洁、杀毒、除菌等功能的家电品...
5G专利费收益高达百亿 多家巨头开始加入谈判大军
    5G普及之际,通信技术专利纷争四起。爱立信这家瑞典通信巨头本月...
适老并不代表低端 老年家电市场前景广阔
    10月15日,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发布《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
相关产品价格相差悬殊 衣物护理机到底该怎么选?
    新冠疫情的发生,使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衣物护理机迅速蹿红,但市...